美国当地时间4月9日,特朗普宣布,暂停对部分国家实施新关税90天,降低“对等关税”至10%,同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,从104%提高到125%,立即生效。根据白宫4月10日发布的一项行政命令,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额外关税现已达到 145%。
这一波关税叠加冲击,势必导致依赖进出口原料药的企业成本上升,加重关键药物供给中断,导致中国输美商品价格竞争力断崖式下滑,结构性风险加剧,贸易顺差占比增大,冲击相关领域就业以及拖累GDP增速。
一、全球供应链加速区域化与“去中国化”压力
美国关税政策以重塑全球供应链为目标,重点打击中国在高附加值产业链的竞争力。中国作为全球原料药生产与供应大国,2024年行业贸易数据凸显其国际影响力。全年原料药进出口总额达538亿美元,其中出口额占比近八成,达429.8亿美元。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原料药出口市场(仅次于印度),全年进口额达45.2亿美元,同比显著增长12%。
美国医药市场对中国原料药存在依赖,尤其在维生素类等战略性原料药上占据关键市场份额,若贸易摩擦继续升级,引发关税壁垒,或将严重冲击美国本土制药产业链,导致核心原料供应短缺风险,最终危及药品生产体系稳定。
中国可采取对冲机制,通过“一带一路”深化区域合作。据相关统计,2024年对东盟出口增长18%,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2万列,覆盖45国。同时,RCEP框架下54个领域实现零关税,为中国企业重构供应链提供制度保障。
二、原料药行业的短期冲击和长期战略
短期来看,美国加征的145%关税直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,导致出口均价同比下跌12%,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至5%-8%区间。尽管印度借力PLI补贴政策加速争夺市场份额,但其50%核心原料药仍依赖中国供应,短期内难以构建完整产业链。
面对压力,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四大策略突围:一是布局海外产能,利用FDA认证工厂实施本土化生产,或在墨西哥建立分装基地辐射北美市场;二是强化技术壁垒,通过专利布局、工艺升级向产业链高端延伸,从被动出口转向标准制定;三是开辟多元市场,2024年对柬埔寨、俄罗斯出口激增45%,依托中欧班列打通欧洲物流通道,构建"一带一路"原料药贸易新生态;四是产业链主导权,依托全球最完整化工体系(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)强化90%上游自主率,同步推进WHO/FDA认证输出中国标准,辅以内循环政策驱动25%内需增长。
三、兽药原料药的战略特殊性及突围路径
1. 需求刚性支撑行业韧性
兽药原料药作为养殖业核心生产资料,具有强需求粘性。美国畜牧业对中国兽药原料药的依赖度达30%,加税将推高其养殖成本15%-20%,短期内难以转向印度(产能不足:有消息称,印度总理莫迪领导的政府决定终止总规模230亿美元的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)或欧盟(价格高企)。例如,中国生产的恩诺沙星占全球供应量的70%,美国若转向印度采购需承担3-6个月的产能爬坡期。
2. 高附加值转型与区域合作
剂型升级:开发缓释微球、纳米乳剂等高端兽药制剂,提升单吨产品附加值%,规避原料药直接出口关税。
RCEP红利:利用东盟零关税政策,在泰国、越南设立分装中心,辐射东南亚4.2亿头存栏畜禽市场。
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实质是一场“旧秩序”与“新规则”的全球博弈,或将见证:一个旧秩序的崩塌,与一个新时代的崛起。原料药行业唯有将供应链深度嵌入全球需求、以技术创新定义行业标准,才能在全球规则裂变中立于不败之地。这场较量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对抗,更是制度韧性与战略远见的终极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