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身躯,大大魔力!
维生素是什么?为何凭借着小小身躯竟能搅动资本市场这一潭春水?维生素是一类微量有机物质,在人体生长、代谢、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它的种类繁多,但人体需要的主要有VA、VB、VC、VD、VE、VK,缺一不可。除了从食物中获取,维生素还可通过合成,化工行业中所提到的维生素都是这种合成维生素。以下提及的维生素均指合成维生素。过去一年,维生素价格由于供需不平衡出现了暴涨。
以VA为例,从年初的125元/公斤涨至近期530元/公斤,涨幅达到324%;目前,VE的欧洲现货价格达到17.5-20.50欧元/公斤,国内报价约为80元/公斤,有部分商家甚至报价110元/公斤,较三季度41元/公斤均价上涨168%。涨价背后的逻辑是供需两端的变化。
从供给端看,一是,巴斯夫火灾。2017年10月31日巴斯夫德国柠檬醛工厂发生火灾事故,巴斯夫两次发布声明,表示只有在柠檬醛及相关维生素中间体工厂恢复供应后,才会重新启动VA和VE的生产,修复时间尚不确定。
由于维生素在全球都是高度垄断的,就只有那几个公司在运营。巴斯夫身为其中的重要一员损失惨重,自然对维生素的供给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巴斯夫生产的柠檬醛可用于合成异胡薄荷醇、羟基香茅醛和紫罗兰酮,而紫罗兰酮是合成VA的原料。所以,就出现年初以来VA价格的疯狂上涨。
二是,由于维生素属于高污染行业,今年以来的环保督查,使一大波技术落后的小企业从市场出清,维生素也从原来的产能过剩到供不应求,因为供给端被砍掉一块。伴随着第二轮的中央环保稽查来临,中小企业将加剧从行业退出。
三是,供暖季限产。不仅是钢铁、水泥需要限产,涉及到原料药生产企业也得限产。所以本来就已经出现供给端严重不足的维生素市场,形势更加紧张,供给端还将进一步紧缩。
从需求端来看,维生素不仅能给人吃,也是猪的重要饲料。饲料行业是维生素用量最大的行业,占比50%以上,而VA和VE应用于饲料行业的占比更是高达80%和68%。并且维生素成本占饲料总成本的比重很低,所以即使维生素价格上涨,下游饲料对维生素的需求还是刚性的。
(VA下游80%用于饲料添加剂)
因此,可以看出,维生素的需求和养殖业的景气度高度相关。2017年是养殖业禁养令最后一年,珠江三角洲、长江三角洲等地猪场关闭或搬迁,小企业被淘汰,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,养殖大户有扩产趋势。养殖业景气度提升带动饲料行业飞速发展,饲料行业爆发将带动维生素行情。数据统计,饲料需求量保持稳定增长,未来十年年均增长率为5%左右。
谁的涨势最凶猛?
其实,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维生素价格都涨上了天,但VA和VE却几乎一天一个价格的节奏。
全球仅有6家企业生产VA,分别是新和成、DSM、巴斯夫、金达威、浙江医药等,其中,新和成产能为10000吨,占行业总产能比重为33.33%,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VA生产企业;巴斯夫产能7000吨,占比23.33%。因此,VA是很典型的寡头垄断行业,而且是全球性的。
目前,维生素全球需求量3.5万吨,但是供不应求,供应量只有3万吨。所以,巴斯夫德国工厂发生火灾,复产的时间表仍未确定,使VA的供给量进一步缩减。
而VE的功效主要是延缓衰老,有效减少皱纹产生,保持青春美貌。VE的产能和VA类似,主要集中在那几个公司手中,分别是巴斯夫、DSM、新和成、吉林北沙、浙江医药、能特科技、北大医药等。其中,新和成产能2.5万吨,占全球产能18.52%;巴斯夫产能2万吨,占比14.81%。目前,全球VE产能约13.5万吨,全球需求量为10万吨左右,也处于供需不平衡状态。
VE涨价主要受DSM的影响。DSM作为全球最大VE企业,受环保影响,DSM瑞士工厂被迫限制生产。其因工厂装置技术老旧,排放未达标,当地政府要求其减产改头换面,限制污水排放,因此工厂被迫下降厂区30%以上装置产能,全球VE产量下降约8%。
同时,还有另一个很重要影响要素,就是能特科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能够自主合成VE原料,将有望带动VE行业重新定价。
那么,维生素涨价将何时反应到企业的报表中呢?维生素普遍存在一个季度左右的提价滞后期,而维生素提价密集期是8月-9月初,因此预计维生素企业的2017年第四季度和2018年第一季度将持续环比大幅改善,并超出市场预期。